医院设施设备综合维修模式的要点探析

浏览次数:413 发表时间:2024-08-16 分享到:

综合维修是设施设备管理中的关键部分,其主旨在于对设施设备进行全面、系统的维护和检修,及时排除运行故障,减少停机时间,确保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稳定安全运。近年来,随着我国医院的改扩建浪潮,设施设备的维修量也急剧增加,为了保障其正常、安全使用,综合维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医院设施设备综合维修的主要内容

 

(1)预防性维护,通过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在设备出现故障之前进行维修和保养,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预防性维修应融入医院的整个设备管理体系,通过设定合理的预防性维保周期,对设备进行巡检、诊断与保养,以减少设备的故障率和故障时间。




(2)紧急维修,在设备发生故障时,立即进行紧急维修,尽快恢复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停机时间和生产损失。

(3)定期检修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检查设备的工作状态、润滑情况和零部件的磨损情况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实现巡查维修率大于报修维修率,最终实现科室零报修、无重复维修的目的。




(4)备品备件管理建立合理的备件库存体系,确保备件的供应和使用,避免因备件不足而影响设备的修理和维护。

(5)维修记录管理,通过建立维修记录表,涵盖设备的维护、维修和保养情况,及时查找和分析设备故障的原因,为改进和升级设备提供依据。维修历史记录的保存对于设备的质量控制、风险管理以及未来设备采购决策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医院设施设备综合维修的实施路径

 

(1)制定行之有效的设备维修管理标准是保障医院运行安全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维修标准中应包含设备的常规检查、保养、故障诊断、维修、测试验证以及记录等各个环节,应要求维修人员遵照规程中的技术规范进行各项工作。详细的维修标准能够为维修人员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南,确保维修活动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2)为实现维修管理标准的顺利实施,医院需要建立包括设备性能指标、维修响应时间、故障处理效率和维修成本在内的评价指标。针对维修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评价指标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整改,负责人对维修问题的改进情况进行持续跟进,由问题科室负责人对维修效果进行评价,作为后续改进的依据。

(3)对于高风险和关键设备的维修,医院需制定特别的维护协议和应急预案,应对关键设备紧急情况的发生,以减少设备突发故障对临床诊疗的影响。关键设备的定义应基于其在医院运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程度、使用频率以及可能引起的风险。

(4)医院需要建立包含设备台账管理、维修记录、预防性维修计划的数据库。通过电子化台账和记录实现有效数据收集与分析,可以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持续的监控与评估。



 

三、医院设施设备综合维修的技术辅助

 

通过引入智慧化技术,建立“一站式”设备维修调度中心,实现设施设备综合维修的精细化管理。

(1)建立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设备维修调度中心后,可以将医院水电气暖、空调、电梯等设备的维修服务纳入到调度中心进行集中受理与分派,调度中心对报修工单实施进度进行定时监督,实现了维修工单从报送、派单再到工单关闭流程的标准化,避免报修工单的遗忘、遗漏以及重复派单,有效提升了设备维修的整体效率。

(2)通过“一站式”设备维修调度中心的后台,医院相关管理部门可以查看历史报修工单、每位维修人员工作量、各科室报修数量以及维修满意度等信息,对报修原因、维修次数、设备更换周期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推动设备维修的精细化管理




(3)每项维修任务在工单完成前,由报修科室人员进行电子签名确认及满意度评价,满意度评价机制促进故障维修质量的提升,进而提升了临床科室对维修工作的满意度,维修人员也可以及时获得工作成就感,调动了设备维修人员的的工作积极性,为设备维修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提供数据参考。

 

医院设施设备综合维修是一个多方面、跨专业的工作,它对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该项工作的中,合理的维修管理机制和有效的实施步骤,配合智慧化技术的辅助,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医院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满足医院临床科室对设备运行的需求,最终保障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医院整体的经济效益。

Copyright©2025 上海益中亘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www.serv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01119号-1 |Designed by Alsovalue |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3317号

Copyright©2017 www.servechina.com.cn

留言咨询 电话咨询